Google Analytics 中的忠誠度(Loyalty)與新進度(Recency)有甚麼不同?

目前裝在App中的Google Analytics分析,吐回兩個有趣的數據,一個叫做忠誠度(Loyalty),另一個是新進度(Recency)。

而左看右看,都不太看得出端倪,在經過實測研究後,發覺是兩個相當值得參考的數據。

忠誠度(Loyalty):

代表的是使用者回來使用的人次數,底下用我自己的App實際舉例:

下圖中,從最左側的數字欄位可以看出我自己的App,開啟App 1 次的使用者有784人(跟安裝人數是一樣),從開啟1次的人中,開啟 2 次的人馬上就掉到332人,開啟 3 次209人,而開啟 6 次的使用者已經只剩 78人。

非常簡單易懂。展現的就是個很正常的漏斗,也就是第一次永遠都會是最大的數字,這些人裡面有多少使用者會持續一直開你的App就是你的Retention Rate。

Loyalty   Google Analytics

新進度(Recency):

其實徹底研究過後,我覺得"新進度",反而難懂,Recency實際上代表的就是"回訪頻率",也就是使用者開啟你App的時間間隔頻率。

在App開發上,不見得很有用,因為可以解讀他的方法太多。底下馬上看圖說明:

New Users 欄位跟上面的Loyalty一樣,就是到底有多少使用者下載安裝。但下面就完全是不同的故事。由於新進度並沒有分使用者,而是開啟App次數的時間間隔,因此,難以判讀這些數字到底是由多少使用者產生。

先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安裝了App以後,在6/5號開啟了3次,6/6號開啟了1次,等了兩天以後在6/8號開啟2次,等了三天以後在6/12號開啟1次。那我總共就貢獻了7次。在下圖中就會出現這樣的分布:

<1 day :3

1 : 1

2: 2

3: 1

看出規則了嗎?也就是說下圖的數據代表開啟頻率小於一天的次數有1237次,間隔1天開啟App的次數有68次,依此類退。

因為一個人開App 100次,就會有100個數據計入,因此,比較難判讀實際使用者的狀態。但這個數據還是可以讓你看出,有多少開啟App次數,在間隔多少天以後還在發生中。某程度上是黏著度的代表。

Recency   Google Analytics

以App來說,頻率(Recency)或許相對上重要性比較低,忠誠度(Loyalty)的數據比較有意義,但我相信各自的App還是會有各自需要觀察的東西。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工商服務,有Android手機的朋友,我們公司最近推出的免費app,請盡量試用:Piary – 相片日記

【社群與app行銷案例】自家產品的行銷與app開發 (Part2)

驗證MVP產品的第一步: 消除不必要的工作

在初期你的app產品,只有一個目的 – 驗證需求。

因此,懂得以最短的時間做出最必備的元素很重要,首先可以不用考慮的事情就有兩個:

1. 花俏的網頁(花錢、花時間、沒意義)

2. 酷炫的app UI 設計(花錢、花時間、對初期的用戶來說意義不大,除非這是你的賣點)

因為Bunny最大的賣點,在經過使用者的問卷調查後,就是: 自動備份照片與影片

所以只要把這個功能真的做出來,並且可以使用,就是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事情,只要不是在做出這個功能上的工作,都可以全部踢開。 因此,我們需要的東西只有兩個,一個網頁可以下載Windows版本,以及Android 還有 Windows app 實作。成果如下:

Bunny  Wireless  Automatic and Quick as a Bunny

這種簡單網頁稱為Landing Page (上架首頁),也就是強調風格簡潔有力,讓使用者可以用幾句話就知道要做甚麼,可以做甚麼。

有興趣了解更多,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Landing Page

那麼Android 跟 windows app的時程,大概花了我們兩週半,

這時候使用 Android 平台來開發,就有莫大的好處,因為Google Play少去了嚴苛的審核機制,可以很快速的上架讓使用者便利試用。

(我曾經有被Apple App Store退件四次的紀錄,為了等上架,苦等了將近兩個月……氣到想翻桌)

Bunny 123

當有可以用的Prototype出現以後,我們開始找實際的使用者來試用。(大約六名,採用一對一現場試用與訪談,過程還有錄影錄音,協助我們事後分析使用者的行為與反應。測試的內容,從一開始看網頁、下載、安裝、使用、回饋整套跑完,一次訪談大約1hr。)

驗證MVP產品的第二步: 思考測量方法

好不容易做好產品,也讓使用者開始用,但最大的問題出現: 到底有沒有人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用? 有人持續使用嗎?

這時候我們藉助了最強大的Google Analytics,讓團隊成員的開發者將Google Analytics 的追蹤碼埋入app中,因此,大部分的使用者資料數據就會流入我們的Google Analytics平台中,讓我們能夠有數據分析使用者使用狀態。

Top Events   Google Analytics

從數據中,我們就看出了有多少人下載後,有持續使用,總共備份了多少資料,甚至備份的多少照片檔案與影片檔案。

在上架20天內,有600多位使用者從手機備份了100G的資料回電腦中,稍微感覺得出產品需求的力道。每天都會看到備份的量進來,因此,就知道使用者黏著度,以及是不是有在用,等等問題。

而這個過程也是有許多討論的,該看哪一些數據(Metrics)才對你後續的行動有意義? 這是需要一段時間慢慢修正的。

同理,用來下載的網站也是加入Google Analytics分析,看網站有沒有問題。

沒有資源的最佳行銷方法: 跟使用者合作

一般來說,app跟大眾消費性產品有個很大的差異: 不是耗材,盜版容易

也就是說,你要的並不是使用者掏一次錢,跟你買一次產品,這樣的話你自己容易餓死。再來盜版又多,不像洗髮精還真的要工廠才生產的出來,軟體這種東西,要抄code、抄設計比上大號還容易。因此,你只有五條路可以走得長久:

1. 月費會員制 (Evernote, Dropbox, Whatsapp) – 高度黏著度、網路服務強大

2. 拚大量使用者,期待後續的廣告,或其他廠商合作收益 (Pulse, Zite, Flipboard) – 提供的內容有趣新穎、吸引人

3. 站穩某類付費工具app市場龍頭 (日記類:Dayone, Momento, Clear ) – 好用、單一功能強大

4. 不斷做出app,以量制勝 (遊戲類、小工具類app多是屬於此類) – 好玩、推出快速

5. In-app Purchase 手機app內消費類,主要為販售虛擬道具/物品 (Line, Path, Instagram, Candy Crush) – 高黏著度、高需求、虛擬物品需求強

而以Bunny的使用性質來說,最穩紮穩打的作法是採用 1.收費會員制 合併 2.拚大量會員。

因此,跟初期使用者的合作就無比重要,借助Dropbox跟Evernote為例,兩者都是沒有在一開始花行銷資源,光靠著跟一個個上門來的使用者互動,進而把社群擴大。

在這邊我除了在GooglePlay 上直接回答使用者的評價以外,也另外採Uservoice的免費線上服務,來跟使用互動。當然多鼓勵對談,讓使用者持續跟你保持溝通管道是最棒的方法之一。目前這個app 5/15號剛上線,歡迎大家試用後跟我討論,下載連結: Piary – 相片日記

【社群與app行銷案例】自家產品的行銷與app開發 (Part1)

整個Bunny App的開發歷程,給app工程師或創業者參考:….

當"公婆"是"消費者"的時候,比後宮甄環傳的皇太后還難搞

後宮甄環傳

在app創業公司作了兩年的行銷人,最大的心得大概就是一句話: 市場永遠無法確定

特別是在參與數個app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往往會採取許多前人的方式,包含Lean Startup (精實創業), MVP 驗證 (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小代表性產品),同時也套用許多火熱的流行開發流程,例如:Agile中的Scrum 、Design Thinking。但最後還是必須回歸一個血淋淋的事實: 到底消費者會不會用?  

即便是他們會用第一次,會不會用第二次? 會用第二次,會不會付錢? 會不會持續付錢? 付多少?

這些都是苦惱著我們這些創業者小腦袋的問題,而跳脫大家很嗨的發散各式idea,醜媳婦始終不得不見公婆,而當"公婆"是"消費者"的時候,相信我,比後宮甄環傳裡的皇太后還難搞。

我個人目前覺得在app市場,一開始就考慮商業模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實體可以消費的物品。虛擬的東西,要複製實在太簡單。

因此,讓愈來愈多人用,並且具備黏著度,反而才是重點,當有數百萬名使用者每個月開始不斷用你的產品,自然而然可以找到商業模型。即便是最終並沒有可完全獲利的商業模型,擁有使用者,還是最大的經濟價值。(最好的例子,即是擁有三億用戶的Twitter,到現在還沒有損益兩平。)

….

真正的MVP(最小代表性產品)驗證,不是先做出他,而是先行銷他

在run了一年多,我跟幾名工程師終於體認到,真正的MVP並不是覺得一個idea超讚以後,立刻著手製作。反而是假裝你已經有這樣的產品,先試圖行銷他,然後真的去問使用者,會不會想要用這樣的產品。

6a00d83

底下是我們試圖行銷Bunny的三階段跟成果。

1. 產品賣點,使用情境,名字

Bunny一開始的想法,就是幫使用者把手機裡的照片透過Wi-Fi自動備份回家中的電腦。因此,使用情境很簡單。也就是當你有了Bunny,每天回到家,手機一丟,今天新增的照片、影片、錄音檔,就會自動回到家裡的桌機,按照你想要的日期,自動產生資料夾備份好。

賣點明確: 如果你很懶的插線備份照片,也覺得需要手動處裡它很痛苦,那Bunny就是你的救星。

所以一開始的名稱,為了讓人覺得好懂,就命名為"Easy Sync" (簡單同步)

2. 你倒底解決了消費者甚麼問題?

Bunny 當初在討論過程中,出現了意見的分歧,在我們團隊自己扮演消費者的過程裡,有一派覺得這個app最大的價值並不是備份,而是手機硬碟空間容易不足,所以Bunny給了我一個很簡單、安心的方式,能把檔案移出去電腦中(特別是拍攝的影片檔),讓我能夠隨時移除大檔案來清出手機空間。

另一派覺得Bunny最大的價值,在於自動、無限的備份,而且不上傳雲端,所以快速又不需要心煩。手機中的照片跟影片都是最重要的東西。要是手機掉了,損壞,照片跟影片都會消失,因此,Bunny就是個安心備份的app。

這兩派想法,看似一樣,但實際上很不同,不但是行銷強打的主題不同,連實作的功能都不同。

行銷層面 – 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你的強打愈明確,代表你要花的溝通成本愈少

第一個的Slogan會變成: 解放手機空間最便利的App – 出門在外永遠不擔心手機空間不足

第二個的Slogan會變成: 最安心的手機備份App – 自動、無限、不上傳雲端,再也不擔心手機遺失或損壞

實作層面 – 一句話、一個功能、工程師要做一個月,所以說話要小心 

第一個說法,增加了許多備份以外的工作,例如: 清出照片跟錄影要怎麼做? 真的移除? 要是使用者手賤不小心移除,然後跟你要"垃圾桶還原"功能怎麼辦? 要設計甚麼防呆機制嗎?

第二個說法,也有備份以外的工作,例如: 怎樣才叫安心? 安心到甚麼程度使用者才會有感? 不上傳雲端,等於使用者不需要帳號,是不是讓你的掌控力小很多?

最後沒有結論,兩派僵持不下,所幸有個很快速簡單的方法來決勝負: 行銷驗證 

3. 網頁、問卷、隨便找人

當一開始要問人前,我們團隊採取了更激進的作法,也就是到附近的公園隨便問路人。路人甲乙丙丁,有個很大的好處,他們完全跟你毫無交情,要是這個東西沒用,就會跟你說他不需要。

所以我們簡單的順了一遍產品的功能,就策動所有人到附近的公園去亂問有在使用手機的路人:

a. 請問你平常有在備份手機照片嗎? 如何備份? 頻率? 會擔心手機遺失嗎?

b. 有沒有遇過手機空間不足的情形? 如何處理? 頻率? 會希望可以簡單清出硬碟空間嗎?

c. 要是有一個產品可以解決這個的問題,你會想要用用看嗎?  會想要它有甚麼功能?

當整個團隊問了十幾個路人後,大伙就回來整理回饋,快速弄了一個簡單的網頁,然後把更深層的問題,透過Google 問卷,廣發給大家所有的FB好友跟認識的人,請它們幫忙填一下問卷,同時主動邀請願意參與測試的人。

進入網路社群時代,團隊成員就是最棒的行銷資源

社群行銷,原本就是由人構成的行銷模型,打破原本的Push(推銷)模式,而是建立Pull (吸引)模式。

再從Pull 進展為 Inbound (內化)行銷。也就是當消費者直接理解了你產品或服務的內在價值,在對的時候,接觸到對的資訊,自然就會成為你對(付費、忠誠)的客戶。社群就是最強的內化行銷展現,透過無疆界與時、空間限制,消費者可以在各種平台上作出具有商業行為的交流,比如說在Line上討論哪一家餐廳比較好,在Mobile01上評論哪一隻手機最屌,在ptt上留言回應剛看過的哪一部電影超雷,甚至在Facebook,噗浪,微博,推特上詢問哪一種洗碗驚洗垢力最強大。

因此,行銷驗證,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執行: 問朋友

效果其實相當顯著,總共填寫問卷的人超過80人,願意主動加入產品測試的人有16人。

對一個四個人的團隊來說,初期有這樣的成果相當好。而大部分的人皆對這樣的產品有興趣,也大大的加深了我們的信心指數,讓大家立刻便著手,進行產品製作。

休息一下~

Part 2 講的是產品做出來的過程與實際狀況,包含Google Analytics的驗證與量測

————

目前作出的免費app產品,歡迎大家試用後跟我討論,下載連結Piary – 相片日記

圖片來源: http://kamill.pixnet.net/
圖片來源: http://www.steadymom.com/2010/10/steady-days-is-now-an-e-book-one-week-discounted-super-sale.html

【社群行銷案例 】- 用一篇G+貼文,成功把朋友的書送到美國Google總部

這是我自己推成功的有趣案子,我把一本朋友們共同創作的書本用一篇貼文,讓美國Google總部的人來跟我要書,最後我也送到Google的人上,讓他們拍了照,貼了圖,上了媒體跟部落客報導。

PO上G+的貼文,只用了不到300字說了故事,總共超過400個轉分享,以及800個"+1″。

——-

歷程:

找到"梗":

最近我參與的寫作社團,出現一件有趣的事件,也就是社團中的文友們,把共同在Google Docs上寫的共創文自費出版成書。書本封面經過文友們自行設計如下:

Google, Google+, Google Plus

做為一個社群行銷人,這樣的封面很明顯的非常有梗。上頭Google+的標記大到近視一千度都看得到。更不用提Goolge+, G+ 的圖案不斷重複出現,因此,這書封本身,就足以有個不錯的"梗"。

但在社群行銷上的經驗,要讓這本書真的被美國Google的人看見,還需要一些元素。

1. 有圖有真相: 有一張不錯的圖,會是分享跟觀看貼文內容的關鍵

2. 一個動人的故事: 故事吸引人,教條式的內容很無聊,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底下再繼續講這兩點細節:

準備工作:

1. 有圖有真相:

老外特別喜歡看笑的很燦爛的人頭圖,因此,第一步我就要社團內的文友們都交出一張圖給我,也就是每個人拿著書的可愛大頭照。這樣的圖片是引起人注意的關鍵之一,所以當初要求每一個人要交,因為 “微笑" + “多人"  就是一種視覺上的特點,會強化故事的說服力。

在用簡單的Photoshop 把圖片貼一貼,就是個看起來有意思的圖片:

Google, Google+, G+, Google Plus

而這其中藏了一個訣竅,也就是"圖片大小",圖片大小決定那這張圖片在動態消息上是不是能不點開就看到全圖。因為大部分人是不會點開圖片看的(是的,大部分人就是這麼懶,不要懷疑。) 因此,能不能讓人不點開圖,就看到全圖的大小很重要。

2. 一個動人的故事:

說故事的能力在國外是一種專業,哪一些"梗"是能被人欣賞、喜歡、引起情緒,這需要琢磨並且長期觀察群眾的口味。貼文如下:

https://plus.google.com/105178524535280367414/posts/hJUH3AXXBj9

這篇貼文的重點只有三個:

(1)強調是"陌生人",在Google+上找到彼此

(2)使用Goolge Docs 來共同創作

(3)團員來自四面八方,各職業各年齡層

這三個元素合起來,就是個有趣的故事,也會讓Google的人愛上。(講坦白一點,Google+在社群上還是被Facebook吃得死死的,能夠有使用他們產品上不錯的故事,絕對是個大加分。)

成果:

在網路上PO文喊話:

一開始,因為沒有管道,我也不認識Google的人或美國媒體,更不是甚麼明星藝人,要吸引Google的注意,就只有一千零一招: 到處貼。因此,這篇貼文貼過各大區域,包含網站Reddit, Delicious, Stumbleupon, 以及Google+上的各大公共論壇,以及寄給所有的科技類媒體。

而效果相當卓越,在前兩天,就已經吸引了超過兩百個分享跟兩百個+1。 第三天,就上了兩個媒體。

部落客: http://thetecnica.com/2013/03/strangers-met-on-google-and-penned-a-collaborated-novel

Techradar: http://www.techradar.com/news/internet/aw-look-someone-s-been-using-google-1138534

當愈來愈多人分享後,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也就是有認識Google+工作團隊的人出來,幫我tagg Google的人,因此,Google的人就出現了!

把書送達美國,並且要回一個"梗":

最後在進一步接觸後,Google的社群經理跟工程師,開始跟我要書,我寄給Google的時候,跟她說我甚麼都不要,只要一件事: “請讓書跟Google總部的logo合照一張"

最後就出來了: (G-so Tseng是小弟的名字 XD)

IMG_20130411_145431 (1)

並且對方特地撰文分享,以及貼上Google 專屬的頁面:

https://plus.google.com/+googleplus/posts/8sQbBV36YQy

最後的成果就是,總共超過400個轉分享,以及800個"+1″。(Facebook, Twitter, 轉分享再轉分享不計。)  好玩吧! ! 只要找到梗,任何事情在網路社群上都有可能的~^^ 

工商服務,有Android手機的朋友,我們公司最近推出的免費app,請盡量試用: Piary – 相片日記

已加上的標籤 , ,

【社群行銷案例】可口可樂在香港,結合手機app,電視廣告與社群力量的經典行銷案例

手機app如何跟行銷做實際結合呢? 怎麼跟電視廣告結合? 又怎麼跟顧客真正結合產生話題?

可口可樂的的 “Chok! Chok! Chok!" 是最佳的典範。

Coca Cola chok

先來看它達成的效益:

1. 第一天就登上appstore下載榜第一名。

2. 一個月創造38萬次下載

3.近百支"chok"影片上傳youtube傳閱

4. 超過九百萬"電視廣告"、"youtube點閱"、"微博關看"次數 (等於全香港每個人都看過1.28遍) 創下全香港35年來的單一廣告收視紀錄

那麼可口可樂到底怎麼做到的呢?

靠著一個很單純的遊戲app,一支電視廣告

—————–

消費者只要經過三個簡單的步驟,就可以透過手機遊戲app來獲得各式獎品跟折價券。

1.下載手機遊戲app

2.每天晚上十點都會準時撥出可口可樂廣告

3.只要在廣告撥出的時候 “Chok",也就是搖動手機,去接著翻飛而出的可口可樂瓶蓋,就能立刻獲得諸多小獎品。

—————-

感覺很簡單,但是這支行銷案的背後成功秘訣相當多,每個環節絲絲入扣造就了這次大成功:

1. 降低溝通成本: “chok" 本身就是時下年輕人的流行語,代表著"裝帥, 耍酷",當動詞就是"快速甩動、跳動"的意思。以"chok" 為app與活動名,很自然地就被大批年輕族群接受,甚至不用解釋,大家光聽名字就知道你大概會做甚麼。大大降低了溝通成本,是相當聰明的選擇。

有辦過活動的人都知道,要解釋清出遊戲規則,本身就是一個難處,十之八九消費者在還沒搞動你想幹嘛之前就漂走了。

因此,流行語"chok"成為了最佳的溝通工具,配上一個動作圖片,年輕人完全不用學習或閱讀,基本上就了解了你的概念。

Coca Cola chok

2. 簡單好玩: 對著電視揮動手機,本身就是個好玩有趣的畫面跟行為,當電視廣告發出瓶蓋的聲音,手機就會震動,只要趁機揮動做出"接瓶蓋"的動作,就能抽中獎品。立即回饋、簡易上手、好玩有趣,完全發揮了手機app該有的要素。

(想知道手機app的核心差異與要素,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Android 手機app行銷教戰手冊)

Coca Cola chok

3. 結合電視與戶外電子廣告看板: 當成為風潮後,可口可樂公司立刻在香港的各大電子看板上,不定時的買下廣告時間釋出廣告。因此,不斷地在戶外製造驚奇,甚至有特定地點特定時間的限量物品贈送,不斷將"chok! chok!" 的高潮炒作起來。

結語: 可口可樂的 chok 活動,基本上定下一個最佳的典範,利用了時下最流行的用語、手機app、電視廣告、戶外廣告、社群媒體,創造了虛擬與實體,一加一大於三的最佳行銷效益。

在現今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幾乎超過68%的台灣,你們公司跟上這波重要行銷管道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也歡迎各位試用我自己的免費app: Piary – 相片日記

參考網站與圖片來源:

廣告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pEDsERv-rFA

http://www.behance.net/gallery/Coca-Cola-Chok-Chok-Chok/3505071

http://thenextweb.com/shareables/2013/03/12/this-awesome-coca-cola-campaign-shows-the-vast-potential-of-mobile-marketing/

如何設定 App Store 關鍵字與名稱? (搜尋 SEO 破解、app上架設定方法與工具介紹)

本篇是透過筆者自己個人的經驗跟反覆實驗的結果得出,並且參照國外的文章介紹彙整。

主要可以幫助想要上架 app store 的開發者,設計自己心愛app的名稱與關鍵字。

進入主題前,先來說說 app store SEO 做得好的優勢。最大的好處莫過於如果選到不錯的名稱,那麼一開始有人聽說你的app直接用iPhone搜尋就可以輕易找得到,這點就已經非常有利,畢竟你好不容易做出一個app,但發現一輸入你自己app名稱,卻跑出500個結果,然後你的app在第一百三十八頁才出現,那不是很悲劇嗎?

再來,關鍵字設的好,下載下到飽。好的關鍵字可以讓你得到許多意外的下載量,畢竟一開始出發,誰都沒有聽過你的情況下,要想要找一個"魔鏡app" 可以把手機變成鏡子,用它照相都會變正 ,剛好輸入"魔鏡"的時候你的app出現,就是你賺到了。

app 名稱:

限制: 無論語系,總共就是255個字元可以設定。但不建議太長,因為顯示在手機螢幕上只有11個字元,再長的其實也看不到。

怎樣最有效:

a. app 名稱的比對媒合程度,在搜尋結果排行中佔比最重。因此,一開始挑選一個好的名稱是不二法門。想出一二十個以後,直接進去app store 裡面用iPhone, iPad搜尋看看,如果競爭者超過50個基本上就直接剔除吧。

b. app 名稱也可以塞關鍵字,因為有255個字元可以用,因此,規範好一開始的12個字元做為主要app名稱,後面就可以盡量發揮,塞入跟你產品特性有關的關鍵字。

例如: 魔鏡魔鏡 – 最美最炫的照相慮鏡,自拍相片三秒就變正點! (看到關鍵字了嗎? – 美, 相片, 慮鏡, 照相, 自拍, 正)

關鍵字:

限制: 無論語系,總共就是100個字元可以設定。

怎樣最有效:

a. app store的搜尋不會進行模糊比對,也就是說photos, 跟 photo 雖然只差一個s,但是搜尋少一個"s"就不會被搜尋到。千萬不要不信,筆者自己測過好幾次,app store目前的搜尋就是這麼笨。所以如果你想要photo 類的關鍵字被搜尋到,你的app關鍵字就必須羅列所有單複數跟同義字,例如: photo, photos, picture, pictures, pic,pics…etc.

b. app store的關鍵字每一個都是拆開來的組合的,也就是說當你有兩個組關鍵字,photo save, photo copy ,並不需要重複使用photo這個字,正確的作法是通通拆開變成 photo, save, copy, 這樣反而省下一個"photo"的字元。同理,中文如果是"照片備份","照片傳輸",只需要用逗號區分為 “照片,備份,傳輸",而不需要重複"照片"兩個字。

c.只需要用豆號區隔,不需要再加空白鍵,"照片,備份,傳輸" 即可,不需在逗號後面插入空白鍵 “照片,  備份,  傳輸" 這樣會白白浪費好幾個字元。

d. 規定上是說不能用其他的app名稱當關鍵字,但如果你的產品本來就是附屬或聯合其他app的功能,應該是可以的。

e. app 名稱已經使用的關鍵字或app名稱,不需要再重複,多寫一次,搜尋的排名不會比較高。

例: app 名稱: 照給他死 – 超強照相軟體,關鍵字就不需要出現"照相", “超強", “給他死" 之類的,因為通通會被合併看待。

內容到底有沒有用?

app 的產品內容,根據Apple的官方說法,是沒有作用的,也就是內容寫的在詞藻華麗,扣人心弦,基本上是不影響SEO的,而且看的人也不多,圖片重要300倍,所以圖片不要亂拍,好的圖可以帶你上天堂。

但內容在某程度上會影響Google 搜尋的結果,所以仍然可以多埋一些關鍵字,讓你的app在網路世界的整體搜尋排名變高。

關鍵字與名稱搜尋SEO的效益到底在哪?

講這麼多,到底這麼辛苦要幹嘛? 我又真的需要搞的這麼複雜嗎?

1. 如果你名不見經傳,又沒有富爸爸,又不認識什麼天下、商週、時報周刊、蘋果日報、Techcrunch, RWW, TNW, Engadget.

那麼一開始上市到充斥數十萬個app的 app store 裡,你就需要它。

2. 如果你不想要辛辛苦苦做一個app, 然後輸入產品名稱的時候,出現在第130頁,那麼你就需要它。

工具介紹:

1.Google Adwords – 關鍵字分析工具 

這個是Google的免費工具,千萬不要錯過了,可以理解一些關鍵字在搜尋引擎上的搜尋量,非常精細跟精準。當然你會說搜尋app store 的人,又不會用跟 Google 一樣的搜尋方式。但有總比沒有好,app store 的用戶搜尋模式 Apple公司可是鎖的緊緊的,有個工具分析全世界幾十億的搜尋數據,又是免費的,不用白不用,而且就筆者的實證結果來看,還是相當有參考價值的。

2. Appcod.es 是一個挑選關鍵字跟名稱的好用付費工具:

只要輸入一串你自己決定好的關鍵字,他就能針對每一個關鍵字,告訴你

a. 多少 app 出現在搜尋結果

b. 你要是用這個關鍵字大概出現的位置

c. 你的熱門度大概會是多高(這點我抱持強烈懷疑,因為app store 從來沒有釋出過這種資源,所以僅供參考。)

我目前就是用自己的app來測試所有的方法喔! 歡迎大家免費試用: Piary – 相片日記

Android app 開發方法與行銷策略 – Google 2012 I/O 行銷教戰手冊與範例(2/2)

第二部分講的是怎麼訂定行銷計劃,錯過第一部分但又懶得看了人,底下是重覆一次的大重點。

———–

30秒看完的核心重點:

Google Play 怎麼rank 你的app 排名?
1. Download 下載數
2. Rating 評價高低
3. Uninstall 解除安裝數(這個數字會有負面效果,據他的說法比download數還強)
4. Web Anchoring(網頁錨點) : 在網路世界中,有多少不一樣的網頁share你的GooglePlay app的直接link。(超重要!)
大家有寫blog的記得幫忙貼上GooglePlay的app link阿~~超大加成作用

其他數字:
1. 現在人平均一天花90分鐘在Mobile app的使用上
2. 娛樂媒體的Consumption時間,電視還是佔大宗42%,電腦26%,手機10%

Google自己調查:使用者安裝一個app最大的驅動力排行
第一名:使用者評論
第二名:Top app排行榜
第三名:使用者評價
第四名:app screen shot
第五名:in store search
第六名:Google search for app
第七名:Clicked Ad or Search Word

———–

本文開始

10. 連結客戶從瞭解做起,但切記:絕對不要花行銷錢在一個爛產品上

10-1 認清自己的客戶群很重要,如果你想要賣白牌地攤貨給只逛微風廣場精品區的人,那你就是想太多了,即便在信義區買大型廣告看板或找賴雅研幫你代言都沒用的。

三步驟釐清:市場區塊(哪一個產業)->市場標的(哪一個產品)->市場定位(哪一種位階)

10-2 製作說服人的市場訊息:訊息, 主要行銷術語, 創新的詞語

以賣地攤為例:今天老闆娘在打老闆,沒空看價格,這攤限時搶購隨便賣,一件200,三件500。

10-3 利用 “曝光->試用->購買->持續” 這個模型制定你的行銷計劃。

底下投影片會一一做解釋。

11.會用你的東西的人到底是“有錢” 還是 “有閒”

認清自己的客戶群,你的核心顧客是:35-44的白領(有錢);技術領先試用者;一般大眾;24-35的年輕族群;18-22的大學生(有閒)。

搞清楚自己的產品價值,透過質化與量化試驗瞭解自己的主要核心客戶群。

12. 產出有說服力的市場訊息(圖+文+動畫)

製作說服人的市場訊息,而訊息應該要包括:

12-1 你的定位:你的產品到底是什麼?有沒有辦法用十個字以內講明白(記住點心法則,你有看過零食的名字超過十個字的嗎?)

12-2 你的差異/優勢:為何別人要用你的東西?你跟競爭對手或類似產品有什麼不一樣?(講明白一點就是你哪裡比人家蚯?講不出來就不用玩了)

12-3  要使用者幹嘛:好了,使用者被你說服了,現在要幹嘛?要點哪一個連結?點了可以做什麼?現在點跟一個月後點有什麼不一樣?(太多人已經說服人家,卻沒有給他方向執行下一步,殘念)

例:Google 前一陣子推出一個 “10, 10, 10” 的行銷活動,也就是10天內,任選10個app,一個都只要10毛錢(大概3塊錢台幣),所以他的方向很明確定位就是Google Play 的app市場,他想要創造出價格上的差異,最後要使用者十天內趕快買要不然就沒這種優惠了。而這個廣告詞,圖片,跟文案,Google內部重做了至少二十版以上。

13. 曝光->試用->購買->持續 (沒有更中肯的計劃了,想不到更好的行銷藍圖就跟著做吧!)

13-1 曝光(Awareness):媒體露出/ 社群行銷/ 搜尋行銷/ 手機行銷/ 影片行銷/ 電視或大規模行銷 (其中,媒體露出的效用大勝,跟記者,部落客,大眾意見領袖打好關係吧,apk, testfly, 直接就早早給了)

13-2 試用(Trial):免費試用/ 直接手機廣告/ 促銷活動/ email促銷/ 跨品牌活動 (有試用比沒有提供試用差距很大的,不要不相信)

13-3 購買(Purchase):手機或網路上直接消費 / 提醒付費 / 折扣 / 清倉搶購/ 使用者管理(付費管道要想好,最糟的就是人家想給你錢,你還收的亂七八糟)

13-4 持續(Repeat):忠誠度計劃/ 社群接觸/更新/主動提醒/使用者管理/產品加值(持續經營,才是建立品牌的長久之道)

14. 到底使用者為什麼會下載你的產品: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Google幫你做過好研究了

Google自己調查:使用者安裝一個app最大的驅動力排行
第一名:使用者評論
第二名:Top app排行榜
第三名:使用者評價
第四名:app 圖片(<-世界級重要,不要亂貼圖阿)
第五名:Google Play 商店裡面搜尋
第六名:Google 上搜尋 app 相關資料
第七名:點擊廣告

15. 開始廣告啦!但什麼媒介?又如何開始?

廣告有兩個大層次:打品牌,跟打實際產品

15-1 品牌類:影片, 電視, 戶外廣告(OOH), Youtube 廣告

15-2  實際產品:關鍵字搜尋, 手機廣告, 產品促銷

15-3 衡量:點擊率, 曝光率, 下載率, 成本效益分析

16. 為什麼到現在可口可樂還是品牌一哥?

答案很簡單:到處都看得到,到處都買得到。不要不相信,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是買不到水,但是買得到可口可樂的。可口可樂最強大的並不是飲料多好喝,而是掌握世界上最強大的零售通路。

所以想要讓你的app/產品成功,覆蓋範圍可以有多大,就要做多大

謹記病毒式 = 散播力

16-2 裝置支援:支援平板,手機,電腦,網路

16-3 通路支援:上架各式網站,Google Play, Appstore

16-4 OS支援:支援iOS, Windows, Linux, Android, Symbian

16-5 分析/設定優先順序

16-6 來點運氣吧~~希望自己可以好運,但也不要什麼都靠這個,花大錢算命不如花錢瞭解自己的客戶吧!當然除非你的客戶就是算命的…Ora

17. 最後總結,如果你想要用一張大表,來歸納到底需要做什麼,可以做什麼,還能做什麼,這就是了。

我不知道多少人會看,或有需要,但想要這張大表的中文翻譯版本再直接 mail 我或留言你的mail給我囉~^^

gisow.tseng@waveface.com

希望本文會幫助到你在做app或任何產品上!大家加油!

另外,工商服務一下,我自己創業公司的app,是免費的噢,有興趣的可以試試看,也歡迎隨時給我意見跟回饋: Piary – 相片日記

已加上的標籤 , , , , , , , , , ,

Android app 開發方法與行銷技巧 – Google 2012 I/O 行銷教戰手冊與案例(1/2)

首先本文是小筆翻譯 Google 2012 I/O – Google Play Marketing 101 for developers Patrick Mork 的演講,投影片也是該演講的內容,有些解釋部分加入自己的想法,想看原汁原味英文演說的人,可以直接點擊連結前往 youtube 觀看。

因為總長度一個鐘頭,我這邊幫忙給想快速瞭解的人做個簡單地整理,我只節錄其中一些個人認為比較有價值的部分,想看全部還是請往 youtube 觀看。

———–

30秒看完的核心重點:

Google Play 怎麼rank 你的app 排名?
1. Download 下載數
2. Rating 評價高低
3. Uninstall 解除安裝數(這個數字會有負面效果,據他的說法比download數還強)
4. Web Anchoring(網頁錨點) : 在網路世界中,有多少不一樣的網頁share你的GooglePlay app的直接link。(超重要!)
大家有寫blog的記得幫忙貼上GooglePlay的app link阿~~超大加成作用

其他數字:
1. 現在人平均一天花90分鐘在Mobile app的使用上
2. 娛樂媒體的Consumption時間,電視還是佔大宗42%,電腦26%,手機10%

Google自己調查:使用者安裝一個app最大的驅動力排行
第一名:使用者評論
第二名:Top app排行榜
第三名:使用者評價
第四名:app screen shot
第五名:in store search
第六名:Google search for app
第七名:Clicked Ad or Search Word

———–

開始內文:

1. 什麼是行銷四個P?如果你的行銷策略是說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那麼注定失敗,現在這個時代強迫推銷式的行銷模式不能說完全沒用,但已經是極度沒有效率的方法,讓消費者不爽你的成分可能還遠遠大過喜歡你。

這邊小筆自己舉個例子,有一次接到銀行打來,承辦人員劈頭就說,是要做滿意度調查,我就說還可以沒什麼不滿意的,結果一講完就開始推銷保險,我立刻打斷他說:我現在有不滿意的地方了……

所以如果在二十一世紀的商場上想更長遠良好的銷售產品,千萬放棄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吧。

2. Google 為了你做什麼呢?努力在六週內產生五十億個網路曝光宣傳(也就是讓Google Play這個商標在網路上曝光五十億次,一個人搜尋或逛網頁看到"Google Play"的廣告就算一次。)

3. app 或產品發想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瞭解客戶->產生創新想法->連結他們

3-1. 瞭解客戶:真的去瞭解你客戶的需求,透過日常觀察找出問題,尋求娛樂,或搜集知識。

3-2.創新想法:如何超乎想像的解決問題, 如何讓人驚訝地帶來娛樂, 如何在人需要的時候提供有用知識

3-3.連結他們:如何真正讓兩者(客戶&想法)能取得完美的連結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在家常常會掛家庭相片,或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照片在牆上,但每次都要在那邊橋老半天,右上角有點歪,左邊要在過去一點要不然不對稱,假設今天有個app可以讓我對著相筐跟牆壁,就告訴我怎樣才是最平整的,不是很屌嗎?

確實很屌,所以客戶:喜歡褂東西在牆上的人;創新想法:app透過手機相機自動校正;連結:拍支簡單的影片行銷,的模型就出來了。

4. 使用者是誰?想要什麼?一切都是從實驗開始的!

4-1 搜集資料是開發任何產品前的第一步

4-2 量化統計資料可以先讓你看到一部分的大方向

4-3 接著從定義質化的研究,去細看整個市場的可行性

4-4 這些資料跟研究都可以用很少的錢達成

4-5 執行這些研究可以非常快速

4-6 工具介紹:Google insight/Userlytics/Surveymonkey.com (個人也推薦用Google Adwords Keyword analytics)

5. 開始真正的行銷 4P : 

5-1 Price (價格) -> Business Model (商業模型:廣告,收費,加值收費,試用天數/功能+收費, 月費)

5-2  Product (產品) -> App (你的app)

5-3 Promo (推廣) -> Search ads (搜尋廣告)

5-4 Place (地點) -> OS (跨平台支援,讓產品可以被下載到的地方更多)

6. Product: Snacking vs. Feasting  產品:吃點心 vs. 爽大餐 (我個人最喜歡這張投影片)

想像你一天當中,什麼時候會吃點心,什麼時候會吃大餐,兩者的氣氛跟情境的差異在哪裡?

吃大餐的時候你會想要好好地坐下,在一個舒適的地方,有好幾道料理,有人幫你準備妥善,有豐富的食材跟內容,然後你可以慢慢享受。

吃點心的時候完全不一樣,通常都只是在路邊,路上,行徑中,或工作的空擋,你為了滿足嘴上的口腹之慾,或是剛被老闆念了一頓想發洩一下,所以你會趕快抓一個小東西塞進嘴巴裡(例:雞排,想到這裡就有點餓。)

而app 就是一種點心,你通常使用他的時候都是在公車,在等買票,或在上需要長期奮戰的廁所,而目的也不同,有時候就是為了看個新聞,看個天氣,或只是臨時有個問題需要解決,像計算大家唱完ktv要攤多少錢。

所以你設計的app,不應該是非常複雜,光開啟到使用就要花個30秒,那麼你的app是失敗的,如果你的主功能需要按三四個鍵才有辦法叫出來使用,那也是很糟糕的設計。(研究證明3~5秒是等待底限,除非人家想要你的東西想要到不行,或是你很多閒錢閒時間亂燒,要不然盡量不要挑戰這個底線)

切記使用者使用app 就像吃點心一樣,必須快速,即時,小巧,有效。

7. 好的app/產品專注在使用者上,不是功能有多蚯 

以ebuddy 為例,它的使用者全球有上千萬,而他的策略很聰明,安裝一個app,幫你登入所有的聊天軟體,簡單明瞭。

7-1 解決一個問題:登入一堆聊天軟體,下載或開啓一堆聊天軟體

7-2 支援平台:幾乎什麼裝置跟平台都支援

7-3 超快速啓動

7-4 常態性更新與改進

7-5 使用簡單

8. 付費 app :0.99的迷思 

很多人都害怕太貴沒人買,但這代表你一開始就沒有做好研究,才會擔心這種事情,如果你已經覺得有信心你的創新產品可以符合一定的使用者,那麼你一開始只有0.99的時候只會讓價格變得毫無彈性。

試問,0.99要如何折扣?幾乎沒辦法吧。

好的產品定價週期,應該是2.99,隔一陣子短期促銷個1.99讓使用者進一步變多,這時候回到原價即便是新用戶,也不會太在意,接著再來個短期促銷,再回復原價,等到你覺得使用者成長已經到一個水準,就乾脆來個0.99大放送把這個產品的潛在利潤一次搾乾。

 

9. 人的視線到哪裡,錢就往哪裡生 

9-1. 現在人平均一天花90分鐘在Mobile app的使用上
9-2. 娛樂媒體的Consumption時間,電視還是佔大宗42%,電腦26%,手機10%

這個數字只會隨著智慧型手機愈普遍,差距愈大,而潛在的商機在美國就高達200億美元已上。

這邊休息一下,太多太長看完也會消化不良,喝口水,請繼續看Part2:下一篇會著重在如何設定你的行銷計劃
已加上的標籤 , , , , , , , ,

【社群行銷案例】Twitter行銷案例 – 福斯汽車結合樂團,Google Map,的超炫活動!

福斯汽車在一次行銷宣傳中,利用 Twiiter,Google Map,跟演唱會門票,成功吸引上百萬則曝光跟上萬巴西年輕人參與。

起源:福斯汽車想廣告他的新型都會小車

目標: 年紀在25~35歲之間的都會年輕白領藍領男女

車子:小型車,輕穎,時尚,中低價位

因此,福斯透過贊助成名樂團的方式,在網站在送演唱會門票。

只要上網站就會看到一個由Google Map 產生的巴西聖保羅地圖,門票會定期定額的在城市的某個區域發送。

但唯一知道發送地點的方法,即是透過“Twitter”發訊息的方式,只要越多則含有福斯特定標籤的Twiiter發送,地圖會不斷放大。放大到後來,會出現發送門票的地點。

由於好玩有趣,短短時間內,福斯的標籤就登上Twiiter的熱門話題,初步估計至少數十萬人參與活動。

成功地讓小車的品牌形象跟客群作結合。

原始資料:http://www.simplyzesty.com/viralvideos/brazilian-volkswagen-campaign-uses-twitter-google-maps-to-generate-huge-buzz/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也歡迎各位試用我自己的免費app: Piary – 相片日記

已加上的標籤 , , , , , , , , ,

19種不同的社群行銷工具,讓你更有效率管控公司的社群網絡!

要掌管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社群網路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想象每天有50人在你的Twiiter, Facebook, 和信箱裡留言,那就是150則訊息要回覆。

每條留言平均花上五分鐘回覆,那就是750分鐘,12小時又30分鐘才回得完,這時候還沒有包含網路上有提到你的部落客,論壇,網站。

除此之外,你還要固定PO文,做文章編輯,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執行許多面向的監控以及資料分析。就算找三個全職的人來做都不一定應付得來。

因此,要如何有效率,同時保持有效果的執行社群行銷的各式工作,就要學會利用現代科技所賜予我們最大的武器 – 軟體工具

底下分成三種主要的工具來探討。

Facebook 工具,Twitter 工具,社群網路監控工具。

————————————-

Facebook 工具:

1. Buddy Media:

具備四大元件:

1.對話編輯器 -PO文排程,多人管理者,消費者對話監控

2.版面編輯器 – 提供多組版面套裝,並且讓你客制化自己的Facebook版面

3.銷售引導 – 有多組工具製作行銷活動,導引付費等等機制

4.數據分析 – 具備多種數據,資料,報表分析跟自動報告產出

可申請免費導覽講座。無免費試用

2. North Social:

提供多達19種不一樣的Facebook功能,直接嵌入你的Facebook粉絲頁管理介面,幾乎每一種功能都有教學影片,簡單易上手,且馬上能讓你的Facebook粉絲頁變的與眾不同的突出,且功能管理齊全。

有14天免費試用期。

3.Splash Lab:

Splash Lab是我用過建立跟管理Facebook Tab最好用的軟體,簡單方便的操作,讓你能輕易的增加自己的Facebook頁籤。

並且提供數組模板,輕鬆地美化自己的頁籤。

有14天的免費試用期。

4. Page Lever:

Page Lever 強調 Facebook Insights資料的薄弱性跟不足,因此,他專注在提供各式的分析數據,甚至能記錄到某一年的某一天的某個時間點上。提供行銷人員強大的分析武器,可以深度瞭解哪些PO文或活動的效益以及受歡迎的原因。

有14天的免費試用期。

5. Social Bakers:

Social Bakers 原本就免費提供許多社群媒體的各式分析統計數據涵括 Facebook, Twiter, Linkedin,因此,網站本身相當俱有參考效益。

而兩大項服務以Facebook為主:

Engagement Analytics – 不但分析數據,也可以同時監控競爭對手的相關數據,自動比較。並且具備自動資料分析功能,可指出你的粉絲中最俱有影響力的人是那些。

Engagement Builder – 提供一些基本的Facebook 管理工具。

——————————————————

Twitter 工具:(註-此處僅收錄網路服務,像Tweetdeck此種應用程式就不多作介紹了)

6. Twitter Counter

提供多組統計數據,以及整個Twitter上的數據例如:前100大名人,前100熱門關鍵字,以及付費協助廣告您的Twitter帳號

只要輸入你的帳號,就可以看到一整組關於你的統計數據。

7. Follower Wonk

Follower Wonk 是一個搜尋Twitter個人簡介的工具,可以利用它來找對你產品或服務的人。通常公司會花很多工夫去搜集使用者意見,透過這個工具找到對自己東西有興趣的人,主動接觸,就可以簡單地找到許多前期可以吸引的顧客群。

8. Crowdbooster

提供您Twitter上的各式需求功能,包含關鍵字通知,PO文有效性以及分享率,追隨者分析,以及多組帳號管理。

9. Social Too

Social Too 是個奇特的網路服務,提供您三大功能,1.自動回復,自動加入追隨; 2追蹤那些跟隨你的人,以及後來不跟隨你的人; 3.協助你擋掉許多的垃圾訊息,病毒連結等等。

10. Social Oomph

Social Oomph是個功能大補帖,幾乎囊括的所有需要的功能,需要好好經營Twitter的東西應有盡有。

免費使用,有VIP付費帳號

11. Twaitter

Twaitter的功能與上述個網路服務大同小異,但越來越多人用的理由是免費使用,而且畫面俐落簡單大方。

網頁中還有貼心的Twitter教學投影片分享。

————————————————

社群網路監控工具:

網絡監控軟體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幫你搜尋,截取,並分析各式的資料。通過簡單的圖形與數字化,能讓你輕鬆掌握自己公司現在的社群狀況。

12.Social Mention

Social Mention是個免費的強大服務,可以協助你搜尋各式關鍵字,公司,品牌,服務。來知道網路上那些網站,論壇,部落格,跟社群平台有提到你輸入的搜尋內容。同時,不但歸納各網站,還將實用的統計數據顯示出來,更分成四個主要的類別來評分,讓你瞭解自己的網路知名度與網路影響強度。

13. Klout

Klout是現今最流行的網路影響力評分機制。任何希望能測量自己公司在網路上影響力或知名度的公司都應該去註冊Klout。

他會針對你在網路上的各式活動進行綜合評分包含,部落格,網站,Facebook, Twitter, MySpace, Plurk 等等。

獲得的綜合分數越高,代表網路影響力越強大。

許多網路監控或發掘服務,都會針對Klout值作評價。

14. PostRank

這個服務目前只接受Beta測試者的申請,主要提供四大服務項目。發現有社群影響力的人,測量你公司自己的網路影響力,比較同行競爭者,監控網路討論。

15.Radian6

這是一款大型的企業用網路服務,提供全面性的套裝功能。包含網路關鍵字監控,跨平台跨社群媒體的統一管理,專業人員咨詢與服務,行動式裝置App支援,統計分析工具,功能擴充工具。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但缺點是並非完全提供給使用者免費試用,還要先跟Sales聯繫,才會安排試用。價位偏高,但適合中大型組織或企業使用。

16. Ravan

提供類似的網路服務,但最優的是可以先免費試用30天,因此,第一次使用社群網路監控類型的軟體,都可以先試用看看,熟悉許多概念跟操作。

17. Converseon

Converseon 是企業級產品,提供各式工具,主要強打顧問服務,協助使用者將資料轉換為行動。因此,使企業瞭解網路上的社群媒介所產出的龐大資訊,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可以付諸於行動的可執行方案。

是類似Radian6 的中大型企業適用網路服務。

18. AWE.SM

相似於Raven的網路監控服務,同樣有30天免費試用,特點是除了該有的功能外,AWE有開放API讓企業內部可以依照需求,將網路工具整合在一起。

19. TwentyFeet

TwentyFeet是一個小巧實用的網路監控服務,有兩組帳號可以永久免費使用,因此,特別推薦給中小企業或組織。

服務本身追蹤超過六個平台,基本的有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bit.ly, Google Analytics, Myspace。

登入後即會看到一個簡易的操作頁面,一次顯示所有的平台狀態。

結語:切記,工具到頭來仍只是工具,如果你的社群網路上,沒有實用,有趣,吸引力的內容,再好的工具都不能幫你吸引人潮喔!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也歡迎各位試用我自己的免費app: Piary – 相片日記

原始資料:

http://www.jeffbullas.com/2011/09/19/the-modern-executives-essential-social-media-toolkit-plus-infographic/

http://blog.hubspot.com/blog/tabid/6307/bid/25084/The-Ultimate-Cheat-Sheet-for-Expert-Twitter-Marketing.aspx/?source=pubinsider-tweets

http://www.marketingvox.com/a-marketers-guide-to-tab-management-in-facebook-049802/

http://blog.hubspot.com/blog/tabid/6307/bid/24508/5-Golden-Rules-for-a-Successful-Location-Based-Marketing-Campaign.aspx

書籍參考:

1.The new rules of marketing and PR , David Meerman Scott

2.The Zen of Social Media, Shama Hyder Kabani

3.Twitter Power 2.0, Joel Comm

已加上的標籤 , , , , , , , , , , , , ,